Sunday, June 01, 2008

為何不回台灣?

來到新加坡之後,每次遇到台灣的友人,他們總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選新加坡?」或「你為什麼不回台灣?」通常我都會說一些這邊工作環境好、國際化、pay比較高、離家也近等理由。可是,更深的應該是我對台灣(更確切地說,對台大)學術環境的失望吧。讓我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跟我同時拿到已經胎死腹中的竹北生醫園區的台大教職缺的朋友。雖然生醫園區的研究所已經取消設立,但畢竟人已經聘用,所以他被校方安排到醫學院的某所任教。眾所周知醫學院人很多,資源有限,所以該所雖然說願意吸收這群新教員,但沒有空間,也沒有經費,更可笑的是校務會議還通過一條決議:不准動用校務基金來提供這群教師starting fund。當時我也特別回台灣找了該所所長談,想要瞭解這到底怎麼一回事,所長也只說他們會跟教育部爭取經費,空間的話,他要我去跟另一位教授問,結果那位教授說他沒聽過要規劃空間給新教師的事,那時我就知道台大只是想把爛攤子丟還給醫學院,而醫學院也愛理不理。果不其然,那位今年初回台大任職的朋友,至今還在找空間當辦公室,而starting fund總算有了--30萬。

另一個例子是一位從美國回台找教職的優秀年輕學者,前陣子還有論文在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而聲名大噪。當時台大某系很想錄取他,但是也很老實地跟他說:台大只能給50萬的starting fund,希望他能考慮。他申請的另一所學校--陽明大學則極力爭取,開出千萬元的條件,最後想當然爾,他去了陽明。

這兩個例子很簡單地透露出台大的老大心態(給你offer已經該感恩了,還想要求什麼?),以及不重視人才培養。我在美國時曾聽說台灣已經好多了,會給優秀人才更多的資源。的確,台灣的研究型大學是有錢了,也願意給,但實際上能被他們認為優秀的大概都是著作等身、在名校當到正教授、當選國家科學院院士或某學會院士等等的資深學者,至於充滿活力、創造力的年輕學者,還是得依循正常管道把教學、研究、服務搞好再說。關於第二個例子,某老師辯稱台大太大了,各個系所都吵著要錢,沒辦法像陽明那樣把資源集中。這話雖然不無道理,但難道為了一個優秀的人才,台大連個像樣點的經費都拿不出來嗎?固守著舊思維、老規矩,又怎能頂尖、拔尖?(這兩個都是台大拿到5年500億所搞出的校內計畫名稱)

當然我沒有那麼優秀,也出不了Nature的paper,不敢開口要幾百幾千萬經費,但台大給年輕人的幫助確實少得可憐,也沒有絲毫被重視的感覺(相較之下,跟陽明、成大應徵的經驗就好多了)。如果我只是要一個job,那台大還是值得考慮,但如果想要做一番事,還是選擇一個積極、開創性的環境吧!

3 comments:

咪咪 said...

50 萬對千萬......我只能說,我可以想見台大的未來了......

MKnight said...

謝謝您分享資訊,可否請教您一些問題?我人在美國做物理博士後,對台灣研究環境不甚熟悉。曾聽聞台灣研究經費主要來源是國科會(抑或生醫界來源更多元?),新人可申請國科會提供的三年計畫約六百萬到一千多萬的資金。請問您文中所述50萬與千萬,是指國科會以外學校能夠另外提供的資金嗎?

Kai said...

咪咪:
台大應該還會是台灣的龍頭,畢竟他有最好的學生跟最多的資源。但很顯然地,某些領域將會不斷被超越,至於要衝世界百大....我仍持保留的態度。

mknight:
研究經費的確還是主要來自國科會計畫,但國科會計畫每年頂多一百萬出頭,除非是群體計畫,不然不可能有三年計畫六百到一千萬的額度(難道國科會醒悟了?)。生醫研究可以向國家衛生研究院申請,可以到每年兩百多萬,但申請難度較高,另外還有少數基金會,有辦法的可以跟廠商拿到產學合作計畫。文中所謂starting fund是各個學校自行提供給新聘教師的,跟教育部、國科會等無關,而且通常只給一年,不像美國多半給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