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有多不值錢
在台灣當大學教授,聽起來似乎是頗受人尊敬的職業,可是國立大學教授的收入有多少呢?
根據最近的聯合報報導,菜鳥助理教授的年薪(含1.5個月年終)大約是78萬台幣。這個數字看起來似乎不算少,可是跟同樣是菜鳥的中小學教師年薪59萬一比,只差了19萬。乍看之下似乎有差距,可是如果把助理教授念碩博士所多花的7年時間算進去,這7年就少賺了420萬,所以其實19萬的差距不算大。至於有30年年資的資深教授的薪水最高可達142萬(到頂了),而同樣資深的中小學教師也可達110萬(皆不含兼行政職之加給)。
跟國內比高不了多少,那跟國外比呢?
以美國為例,一個做醫工的PhD如果在醫學院的Radiology當助理教授,年薪從7-8萬美金起跳(約250萬),是台灣的3倍多,資深教授的年薪甚至可達20萬美金以上,比台灣高至少5倍以上。當然,醫學院的薪水比較高,是有點偏頗。那麼一般的狀況如何?根據美國大學教授協會2005的報告,所有機構、所有等級的教授平均年薪為6.8萬美元(約台幣220萬),公立研究機構正教授的年薪則接近10萬美元(約台幣320萬),哈佛大學正教授平均最高,約16.8萬美元。
當然美國的賦稅高、消費水平高、國民所得也高。那比比看同樣是亞洲國家的日本、中國、韓國、香港、新加坡。
根據另一篇聯合報的報導,就月薪來看,台灣教授算10萬,日本約20萬台幣,香港35-40萬台幣,新加坡25-30萬台幣,韓國15-20萬台幣,中國7-8萬台幣。可以看到,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遠遠墊底,只小贏中國,比起國民所得、經濟狀況接近的韓國,也只有人家的一半。即使小贏中國,但如果跟台灣要競爭的幾個重點大學相比仍差遠了,如:北京清大光華管理學院給海外聘回來的助理教授薪水就有4萬美元,已經跟台灣30年資深教授差不多。
顯然台灣在搶人才時薪水上的優勢已經失去,而大學競爭力、國際化、學生素質及用功程度,似乎也比不上其他學校,想來只能訴諸生活水平、習慣、情感等非學術因素,可是這樣只能吸引得了在台灣長大的人,吸引不了其他國籍或在國外成長的優秀學者。
唯一可喜的是台灣的教育部最近終於通過補助前5%的卓越教授加月薪2-5萬的方案。雖然最多也只使月薪增加到15萬,頂多打平韓國或中國的重點大學,但已經是台灣僵化制度下很大的突破了。唉....
8 comments:
可以轉載你這篇文章嗎? 謝謝你提供這方面的資訊^^
沒問題呀!
謝謝你, 這是我的blog http://tw.myblog.yahoo.com/uuuumike 以歡迎你來看看:)
唉。該怎麼說呢?
我最近就要拿到 Ph.D. 了。正在煩惱生涯規劃的問題。土博士要在國內生存其實已經很不容易了。我有幸能拿到某個還算不錯科大的 offer。不過,我也是一直在想,當初放棄還不錯的薪水回到學校唸完了博士。所為何求?現在除了薪水其實也沒有因為我唸了博士而變得比較高。還要應付學術界內的一些髒事。其實心裏也是很掙扎。
我想我可能不會去當老師吧。可能的話,接受電子公司的 offer。過幾年也許自行創業也說不定。
謝謝您的資訊了。
如果薪水是一個主要的考量的話,選擇教職真的是一個只有面子沒有裡子的工作,再加上公務員體制的關係,嚴重地有同酬不同工的問題,一堆很混的人,只是年資比你高,硬是吃香喝辣。久了,其實還是很嘔的。
但在學校做研發也有好處,就是可以跟很多年輕人相激盪,他們會比較想要創造新東西,而不像公司裡面多半只想趕快交差。此外,養學生也比養員工便宜。所以還是有利有弊囉!
臺灣還有贏在月退俸,與暑假領底薪不用做事。當然私立大學就很吃虧。
要領月退,得祈禱自己長命百歲才享受得到,當然也要政府財政還沒破產,但以目前政府擴大舉債、減稅的作法,我很擔心。
至於暑假領底薪不用做事...頂多是不用上課(被要求開暑期班也只有鐘點費),一些行政及研究還是照樣進行(至少要來坐鎮,不然研究生們也放假去)。
所以目前最快樂的教授,就是台灣國立科大教授,研究生少狂超終點,25年後退休去私立大學第二春。領兩邊,月薪直衝20。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