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4, 2007

研究經費知多少

最近關於台灣的研究經費最大的消息就是鴻海集團的郭董一口氣捐了150億台幣給台大建立癌症醫院、質子中心及資助相關研究。據報導,其中的100億要用來蓋醫院的軟硬體,剩下50億用來做研究。這麼大筆的捐款在國內是絕無僅有(還比政府小氣巴拉的五年五百億來得大方得多),在國外也是數一數二了。但有了這筆錢,台大就能躋身一流學府嗎?


其實不論是五年五百億或一次150億,分到每位教授手上還是少得可憐,比起NIH R01 grant的每年25萬美金,或我一位韓國同事的一年10萬美金研究費(不含人事費!),台灣的研究經費水平還是不如的。

問題在哪呢?不管是在任何地方,最關鍵的還是在人、錢、制度這三者,人跟制度沒有變,就算是砸大錢,也還是會進入跟過去同樣的『齊頭平等』(有錢大家分,而且是大頭們分,菜鳥再優秀也只能喝湯)、『消化預算』(拿那麼多錢不知道要用在哪,只好買買大儀器大設備)、『短視近利』(錢發下去第二年就要看成果)的命運。從過去的追求卓越計畫到五年五百億,都是如此。這之中涉及三個問題:用在哪裡、怎麼分配、如何評估。

用在哪裡:有位院士就說:台灣的問題不是沒錢,而是不知道該花在哪。即使是有錢如NIH,也要訂出個roadmap,引導研究的重點走向,而不是漫無目的地去灑。台灣通常會跟著美國的腳步,可是台灣跟美國畢竟財力物力人力差很多,得找出自己的nitch,重點發展,而非面面俱到,否則就成了『好大喜功』。就算要追熱門的奈米跟生物科技,也要在其中找到台灣適合的角度切入。

怎麼分配:台灣分配研究經費的方式很奇怪,表面上是由各個教授提出研究計畫,依照評選成績來決定誰可以拿到錢。可是很弔詭的是金額越大的計畫,所需要寫的計畫內容越簡略(即使有送外審的計畫也是如此),而且可以簡略到完全不需要preliminary result、hypothesis、方法評估--沒有了這些,研究計畫豈不跟夜市賣藥、自吹自擂沒兩樣?

此外,台灣也有個難改的包袱,資源都往資深的大老集中,而不是到有能力、創造力、有想法的年輕人身上。如果這些大老幾十年來都做不出東西,難道給他一億他就能突然開竅,思潮泉湧?要知道絕大部分科學家最有創意的都在三十幾四十歲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助他一臂之力,等到老了、變資深了再把資源給他,也發揮不出顛峰時的戰力。有位剛回中國的青壯學者就跟我說,他回中國是因為他們給他一個『拒絕不了』的offer--三百萬美金的startup fund。前陣子才聽說台大因為不肯多給startup fund(台大的標準是區區50萬台幣),而讓一位優秀的學者給陽明hire去了,台大是保守的過頭了,可是台灣什麼時候能有魄力給一個有潛力的青年學者一億台幣去建立實驗室?

如何評估:台灣評估一個研究者似乎不太注重研究的延續性。一個好的研究者應該要針對一個問題,一步步深入地去探討,而不是東做做、西做做,今天流行什麼就做什麼,那永遠就只能停留在很膚淺的層次,而無法深入問題的核心,自然也不會有任何突破。可惜的是台灣在評估一位學者的研究時,既不在乎是否有達到研究計畫所宣稱的目標,也不在意他是否接續之前的問題繼續深入。研究既然是探索未知,當然會有很多不確定,結果也很可能跟原先構想的不同,但是否有把問題做更徹底的瞭解、搞清楚之前假設失靈的原因、找出修正的方向,並接續把問題繼續探討下去。很可惜,台灣只重視分數(SCI paper數目),以為這才公平,但就跟聯考一樣,或許比較公平了,但搞得大家都很平庸且偏頗。其實我很贊同之前一位學者說的:看這個人在國際同行間的評價,因為讓這些真的懂得他在做什麼的同儕們去評估他才最公正。可惜這也並不太被重視。

1 comment:

Unknown said...

學長所言甚是,但是應該轉給教育部高層看,一般讀者愛莫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