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0, 2007

Queensland Brain Institute, Brisbane

當初申請QBI只是因為媽說澳洲的福利很好,要我也試試看,剛好看到QBI找人的廣告,就申請了。可是後來Alan說新加坡的A-STAR會比較有趣,又聽到一些人大力讚賞新加坡的潛力(當然還有美食、文化相近等因素),就漸漸把QBI給拋在腦後了,甚至邀請interview的時候我還很猶豫要不要去。


座落於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校園內的QBI是一個很新的研究機構,成立不過四年,是目前全澳洲唯一專注於神經科學的研究所,但是發展得很快,專屬的建築也接近完工(平平是國立大學,台灣的效率比起來…唉)。除了從各地招募了很多人才(大部分是澳洲,部分來自歐美),領域橫跨molecular neurobiology, cellular biology, behavior,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cognitive neuroscience,大概想得到的都包了。更重要的是,影像將是他們發展的重點,特別是MRI,這也是他們想要找我去的原因。目前那邊有一台16.4T (700MHz)的vertical MRI,明年要買一台human 3T,後年要買animal PET-MRI,在下來還有一台human 7T,所以他們規劃要在後面再建一個影像中心把這些資源跟其他影像資源(如in vivo confocal)集中起來。希望不只是全澳洲最好,也希望是亞太地區最好的neuroscience imaging center。而這也獲得想把Queensland發展成Smart State而不只是Sunshine State的州政府全力支持。

其實UQ本身有一個很強的MRI硬體開發團隊--UQ的Center of Magnetic Resonance。他們在設計gradient跟RF coil上都很厲害,Bruker的很多RF 線圈都是由他們設計製造的。既然他們有很強的MRI團隊,為何還要找外來的和尚呢?問題就在於CMR的興趣著重在軟硬體技術,對於用MR來解決如neuroscience等的scientific question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簡單的說,做人跟做甘蔗影像對他們來說是沒差別的(這是QBI一個PI跟我說的XD)。所以當QBI director看到我的CV跟research plan,就覺得我的專長跟興趣完全fit他們要走的方向,也是他們最需要的人—一個發展新的影像技術來研究neuroscience的人。

在這邊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他們的ambition,更特別的是有趣的人跟有趣的研究。比方說,他們有一個團隊結合neuroscience跟電機系的robotics,希望用更好的神經科學知識來設計機器人,而機器人設計的知識,也可以回饋來讓神經科學家更瞭解神經系統的運作,像是之前就有人發現將控制機器人的類神經網路加入另一種神經,就可以把機器人控制得更好,結果後來真的有神經科學家發現動物身上確實有類似的神經存在。另外,他們還有一組研究蜜蜂的團隊,研究蜜蜂如何用有限的腦力以及非立體的視覺來精確地尋找目標,以運用在自動導航系統的設計上,因此吸引了澳洲軍方跟美國五角大廈的重視。其他好玩的還有研究海洋生物的腦(怎麼沒有人做袋鼠腦?),以及跟澳洲國寶級neuroanatomist George Paxinos及Charles Watson合作用16.4T建立新的鼠腦圖譜等等。

這些都讓我深刻體會到,不只是fMRI等儀器技術上的東西,神經科學跟工程有很重要的關係與雙向的feedback互動,可是在台灣完全不被重視,也少有學者在做這類對台灣很有潛力發展的生物電子科技研究。或許這種需要真正跨領域的整合研究,不適合台灣人單打獨鬥(或閉門造車)的個性吧。

除了學術環境,其他生活、社會福利、環境資源、教育系統等,也都讓我印象深刻。澳洲跟歐洲類似,是重視社會公平的國家,所以他們努力拉近貧富差距,除了有全民健保,看醫生也不會像加拿大那樣要排隊排很久,也不會像美國那樣城市犯罪率很高,基本上晚上在downtown行走都很安全。此外,這裡跟台灣一樣同屬亞熱帶(sub tropical),是陽光燦爛、四季如春的地方,但沒有台北的悶熱跟髒亂。路上也看到很多穿著制服的學生們走路或等公車上學,不像美國多半是家長接送或坐校車。他們的大學幾乎都是國立的,念研究所的學生很多都可以拿到政府全額獎學金,即使是沒拿到獎學金的外國學生,一年學費也在25000左右,不像美國那樣驚人。可是收費低不表示品質差,學校的設備極好,教室、圖書館完全電子化,可以看到坐在有著舒適桌椅及落地窗的教室內的學生看著大型投影螢幕上課的情況。

澳洲的高等教育系統類似英國,教職分四級:lecturer, senior lecturer(相當美國assistant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full professor。雖然跟美國類似也有分tenure跟research track兩種,但不同的是tenure track的主要工作是教學,不要求研究,而且也不像美國那樣tenure比research高一等,反而是research track讓人羨慕(因為不用教書)。Research track是五年一聘,除了第一個五年會有startup package包了薪水跟經費,接下來每五年都要申請所謂的fellowship來支付薪水。由於是公立學校,薪水等級也有固定範圍,比方說senior lecturer等級的年薪是八到十萬澳幣,但並非像台灣那樣打死不動,是可以跟學校談的。研究計畫申請的來源也跟美國類似有NSF跟NIH兩種管道,金額或許沒有美國大(一個grant一年約十來萬AUD,postdoc薪水五萬多,可雇一兩個postdoc),但funding rate約為25%,不會像NIH grant不到10%那麼拼,而且你不用拿grant money付學生跟自己的薪水,一些經常性開支也沒有美國高(如:養老鼠的錢只有美國的1/20),所以拿個一兩個grant就很足夠了。此外,他們的NSF跟NIH的funding scale也很相當,不會像美國跟台灣那樣生醫研究很有錢,其他領域就很窮。此外,生活的步調也比較像歐洲,不會像美國教職那麼拼,通常一週工作40小時就夠了(但也有PI說,要讓學生有足夠動機去加班也很難XD)。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有一位非研究人員的副主任(只有大學學歷),負責所有行政、營運,也常跟faulty溝通,瞭解他們的研究與需求,有高階的行政專員負責,難怪各項建設可以這麼快推動完成。

經過了這幾天的互動跟演講,確實讓我對這裡改觀,Director對我的印象也極好,除了希望我以後能帶領所有MRI有關的研究,也問我希望的薪水,將來需要的任何設備都可以早點告訴他們,他們可以幫我在到任前準備好,也可以很快幫我辦到居留權(號稱6週內,速度驚人),甚至說因為我將扮演核心的research support角色,保證我的research track position會是tenure(也就是不用申請fellowship)。

面對這麼有趣的環境、nice people、跟很欣賞你的上司,老實說,我真的心動了。唉,我真是舉棋不定的男人啊!

2 comments:

anna said...

yo~舉棋不定的傢伙!這樣的環境似乎可以讓你大顯身手喲,連聽者的我也不禁心動了呢~
也難怪你這麼猶豫哩..可惜他們只對你情有獨鍾..嗚..只能說..我..我..是沒機會了XD (正在怪媽媽當初沒把我生好..哈哈)相信你看完A-STAR, 取得ntuee的offer後..或許答案就已在心中嚕...
Listen to your heart~ :)

Kai said...

媽媽沒把你生好?閣下謙虛啦!妳在你們公司不也是很紅很受重視?
現在這兩個地方在我心中是五五波。台灣?大概準備出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