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East meets West -- 東西方的領導風格
之前在NIH所接觸過的PI (principle investigator,相當於台灣的研究員)們以美國人居多,有一些歐洲人,也接觸過一個老中。現在待的機構裡有三個實驗室,PI分別來自瑞士、中國跟韓國。這種東、西混合的環境,提供一個觀察兩種背景的科學家的好機會。的確,來自東、西方的科學家在帶領實驗室的風格迥異,即使在美國待很久甚至在美生長的華人,還是跟所謂的老外不一樣。
我接觸過的三個東方人PI都有一個共通點--很pushing,逼結果逼得很緊,比較是由上而下式的領導--其實台灣很多教授也是如此,甚至新加坡這裡有一位在美國長大的華人PI不僅逼成果還用RFID嚴格監控員工,簡直是nano-management。
而西方人PI(特別是我之前跟現在的老闆)往往很libral(開明、自由)且鼓勵探索,像我老闆就說他自己會繼續做研究就是因為It's fun,所以他想營造的也是個doing research is fun的環境而不是被逼著上工的地方。而我前老闆跟我第一次見面就講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Think about crazy ideas. This is a place you try them.
我很幸運,跟了兩位聰明又開明的老闆,很enjoy他們的方式,也希望將來能成為這樣的老闆,讓實驗室成為fun to explore crazy idea的地方。
4 comments:
很感動你有這樣的抱負!許多老師雖留過學壓根兒都沒觀察到這一點呢別說去實踐了.
I actually think this is more of a young vs. older PI as opposed to west vs. east. Afterall, young PI doesn't have as much resources or time to give students the "freedom" to do whatever he/she wishes - funding agencies are looking for specific data fast and you can't afford to have someone walking on "crazy idea" and burn up all your start-up. My personal experiences on meeting micromanaging people are almost always young Assistant Professors - regardless of east or west...
To mcyu:
你講的沒錯,junior faculty承受的壓力很大,是經不起太過開明放任。不過更確切地說,能夠說出try crazy idea的大概只有在NIH拿到tenure的資深PI才辦得到,在一般學校即使是很資深的教授,在NIH grant這麼不景氣的情況下大概也不敢冒這個險。
然而,我覺得我所接觸過的這兩個開明的西方老闆,他們對學生的態度主要是來自於自身的個性與對研究的熱情,而非因為資深或grant money不虞匱乏。這可以從他們跟過去的學生一直保有良好關係得到佐證。我相信,一個只會逼成果的老闆,學生畢業之後是不太會懷念他的。
一個相反的例子是我提到的nano-management的那位華裔教授,他從小在美國長大,很年經就當到MIT的正教授,然後被聘請來這邊主持一個研究所,可以說功成名就且資源不虞,可是他逼成果、佔據credit的凶悍程度,完完全全是個獨裁者。這恐怕真的得歸功於華人家庭的教育吧!
大大請問你在NIH哪個部門阿~~
小弟剛好今年有機會到這邊實習
有機會可以來喝個咖啡阿^^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