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08, 2007

又輸給韓國啦?

今天看到一篇劉廣定教授的投書,說到剛公布的2001-2005 SCI統計數據,台灣跟各國在論文數量、影響力(相對引用次數)的評比,在原本領先的計算機與工程已被南韓追平,物理、化學、生物、臨床醫學等都從差不多到變成落後,至於原本居世界水準之上的農業科學現在也落於水準之下。總而言之,就是節節敗退


其實台灣也不是沒有進步,只是別人進步太快,以致於落後而不自知。從我最近的澳洲Queensland、新加坡之行所見,當台灣還在吵著怎麼瓜分已經不多的5年500億、爭誰主導竹北生醫園區時,Queensland已經集中火力招募全澳最好及海外的神經科學家們建立QBI、推動smart state,新加坡也如火如荼以優勢資金、廣徵人才建立Biopolis生醫園區。我雖然沒去韓國,但在Queensland聽到韓國的ZH Cho教授說他得到韓國一位富人贊助數千萬美元讓他放手去幹成立研究中心,心裡就想台灣那麼多的有錢人除了只會捐錢蓋房子以留名外,什麼時候才會做出同樣的事??

講到5年500億,一位剛回台灣interview的朋友跟我講台灣的學校不是有5年500億嗎?怎麼薪水、經費給得那麼可憐、不成比例。我提醒他,那500億是要分給十幾個學校,不是每個重點大學500億,他才恍然大悟。500億聽起來很多,可是跟政治人物大手一揮就消失的錢相比,實在不算什麼。台灣不是沒有錢,只是願意花在教育、研究,花在投資未來上的,太少太少。

原本還在想,回台灣是不是對台灣比較有幫助?現在覺得,不被重視,回去也不過只能在爛制度下求生,最後一起下沈。在國外,說不定還能提攜多一點台灣學子。

8 comments:

anna said...

聽起來還蠻令人沮喪的~台灣再不省悟..就有越來越多人像你一樣,寧願選擇待在願意花錢在學術上的國家,再也沒有優秀的老師願意在自己的國土奉獻嚕...會不會有一天台灣落後程度不亞於非洲哩?? 天ㄚ~

Kai said...

想要回台灣的優秀人才還是很多啦,比較需要擔心的是他們回去能不能發揮所長,畢竟台灣台灣分配資源還是看年資(與勢力),對於年輕學者的支持遠遠比不上資深的。另一個隱憂是出國唸書、發展的人越來越少,雖然台灣補助博士生出國進修一年,但一年實在做不了什麼,也談不上建立長期合作,比不上新加坡政府的作法--給你9年的獎學金,讓你在國外從大學念到博士。

Hello and Color said...

您好
您的文章讓我思考了一些問題
這些文章也對台灣留學生的學術生涯規劃會幫助
我在oolongbbs.com上面介紹了您的部落格及相關文章
(這個網站是幾個台灣留學生架的網站)
相關連結在下一則留言上

Hello and Color said...

[介紹]部落格介紹:美國鼠談
的網址如下:

http://www.oolongbbs.com/index.php?module=bbs&action=viewtopic&id=1616

Anonymous said...

我剛看到color在其他論壇上介紹, 我特來欣賞你這篇短評
我很少在別人的blog說台灣的不對, 因為我一直覺得台灣人一直說台灣不好沒什麼道理, 可是你這一篇就點到了台灣科研問題的重點.

{不是沒有錢}對啊, 台灣真的不是沒有錢, 也不是沒有人材, 可是啊, 錢一下來大家就在想要怎麼瓜分, 沒有人認真在想讓錢變成研究的成就, 就我所看到了, 五年五百億, 主要只是用在補足國力大學未來幾年預算的不足而已, 這就叫做短線操作, 國立大學不會為此成長多少的, 因為心態就是靠政府!

再來, 五年五百億, 進到各校之後, 也沒有人再乎錢怎麼分怎麼用, 因為五百億的分配是很政治性的, 最後, 到了各校之後, 還是政治性的分分了, 反正錢到了就好了, 想當然, 大頭錢多啊, 其實有誰會去分析說那一個pi每花一分錢的產值最高, 錢到手以後就沒有人會去看指標的啦; 然而, 如果有所有的計畫就好比是台灣nih將計畫送國際審查, 不好的計畫就不會出頭, 只有好的計畫好的pi好的lab能拿到錢, 這才是把錢用在刀口上的方法!

不過, 我想大家都知道計畫是要好好審的, 不過不可能的啦, 台灣的政府是政治至上的人所組成的, 沒有人關心五年後的事情啦, 分一分, 麻吉麻吉, 便宜行事,大家高興就好了啦

Hello and Color said...

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你的部落格,覺得對於想在美國留下來當幾年post-doc或是在這裡發展的留學生會有幫助,不曉得你後來決定以後到哪裡發展了嗎?

Kai said...

hello & color:
當初來美國,除了想開拓自己的視野、磨練自己的能力外,也想要學一些台灣還很缺乏的know-how與技術,將來能幫助台灣在相關研究上的發展。可是從過去這一年多密切觀察比較台灣(特別是5年500億及竹北生醫園區計畫)、美國及其他地方的科技發展之後,我反而對台灣更加的悲觀起來。

比方說,5年500億的確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一筆研究計畫案,可是用錢的方式、執行的人,並沒有改變。各校一下子手上多了幾億的錢,完全不知到該怎麼花,於是只好大肆採購貴重儀器,以便快速達到執行進度,至於儀器要用來幹嘛、有沒有人能把儀器做更好的使用,完全沒有人在乎。至於執行的PI,仍然是同一群人,既然過去數十年都沒有夠好的idea做出夠卓越的研究,塞給他們更多的錢,也不會突然就有了更好的靈感。

做研究(或任何事),一定都是人最重要,然後是錢。把錢給對的人,才能發揮效用。但是,至今,台灣仍然不肯在『人』身上做投資,讓好的人才能充分發揮長才(either教學or研究,而不是要他們倆者兼顧又要做行政),只好用更多很棒的儀器來裝飾漂亮的大樓。

我目前還沒確定自己要去哪,不過,回台灣的可能性確實滿低的。

mytaro:
台灣有個有趣的現象,金額越大的研究計畫所要交的計畫書越簡單,結果報告也越不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去年我NIH老闆有收到一份請他審的台灣教育部追求卓越計畫書,他就問我:為什麼你們的計畫都只講『想要做什麼』但沒有任何『怎麼做』的細節?使他無法評估可行性,而當他想看看前一次計畫的成果(這是份延續性計畫),所有的成果都是台灣或國際的conference abstract,而且完全沒有附上,使他也無法評估執行成效。我只好笑笑跟他說,台灣就是這樣。。。XD

Hello and Color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