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 Queens
在飛機上看了兩部以Queen為主題的電影,一部是以當今英國女王為主角的The Queen,另一部是以上了斷頭臺的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為主角的Marie Antoinette。
The Queen的故事是講戴安娜王妃車禍身亡後,英國王室面臨的七日危機。由於王室內部保守且長期對戴妃不滿的情緒,以致不願對戴妃之死有所回應,使得民眾情緒反彈下出現聲討皇室的呼聲,而新上任的布萊爾內閣不僅追隨民意推波助瀾,還想要趁勢一新政局,使得女王內外交迫,皇室的合理性更出現重大危機。這部片顯現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奧妙,君主(傳統)跟民選政府(現代)之間如何折衝平衡,維護國家的核心價值與團結,使國家能在穩定中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拍攝的手法將記錄影片與電影情節交錯,加上裡面的角色形貌都頗像實際人物,非常有真實感!
Marie Antoinette是由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年輕女導Sofia Coppola導演的,講述年僅16歲就為了兩國結盟而隻身嫁入法國的奧地利小公主Marie Antoinette的故事。過去念歷史對她的印象,是一個像晉惠帝般不知民間疾苦,整天過著奢糜日子的皇后。但Coppola在這邊希望呈現出這位異國公主的真實面貌:她在繁文縟節的宮廷中,面對蔑視她的貴族們以及性冷感的老公,一方面努力懷孕以鞏固權力並達成結盟的使命,一方面也希望打破陳規,為沈悶的宮廷帶來新氣。可是她是個不懂政治、天真浪漫的小女孩,不瞭解世局正在快速的變化震盪,法國早已凋蔽不堪。最可貴的是,在暴民逼近凡爾賽宮的時候,她仍勇敢地帶著孩子們緊隨在國王身邊而沒有跟其他貴族一起疏散。
這部片呈現法國宮廷的華麗、僵化、奢靡,道具、服裝都很有看頭。看完這部片,很難再將她跟禍水連在一起,反而興起一股對面臨同樣壓力的日本皇太子妃雅子的憐惜。
3 comments:
前幾天才在碎碎念,很想看The Queen,結果就有人在飛機上看了,真是家不錯的航空公司,下次我也要搭那一家。
歷史往往都是從男性的觀點來看事情,所以特出的女性要得到臭名實在是很容易,中國歷史上的名女人,好像也沒幾個有好名聲,是真的很糟或其實是替罪羔羊,誰知道呢?
咦?會有地海戰記的觀後感嗎?!
之前看到訪問金庸跟他Oxford的論文指導教授的報導,他們倆最讚賞的中國皇帝都是武則天,覺得她在用人跟制度建立上都很超卓,只可惜晚年用酷吏實施恐怖統治。而傳統史家則以此為批評重點而忽視她的成就。
我很喜歡坐UA,雖然空服員都很老,但有超級經濟艙(Economy Plus)可坐,現在又有從DC直飛東京的班機,快速又舒服!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