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評鑑
最近常看到學者批評台灣即將實施的大學評鑑。評鑑的原意是呼應高教改革,汰除辦學不良的系所、學校,可是很多人擔心過度簡化、單一、重量不重質的評鑑標準與方法,只會扼殺原本就弱勢的私立學校的空間,對顢頇的國立大學一點也無法撼動,更糟的是,還可能使學者們只追求SCI、SSCI點數,短視近利且浮誇,而扼殺深度的思想與科學的發展。
評鑑,讓我想到聯考。台灣一向是考試領導教學,此乃心態問題,教改前後皆然。同樣地可以預期,評鑑領導學術,大學的發展勢必會去迎合評鑑指標及評審的口味。
美國是高等教育最成功卓越的國家之一,雖然也有許多弊病,且不表示國民基礎教育也成功,但仍有值得借鏡之處。最重要的一點:學校的成功,不是透過評鑑,而是競爭。評鑑只是事後的量化描述,而不是驅策的動力。競爭,說白了,就是搶錢。教授的薪水、經費絕大部分來自於研究計畫,或是依照教學的鐘點計算。研究計畫是很競爭的,只給最好的前20%或不到,不像台灣齊頭式平等、灑錢式的分派。教學上,學生付了高學費,就會要求有對等的收穫,不會像台灣的學生那樣希望老師越鬆越好;學校本身對學生也要求嚴格,因此退學率很高,基本上進去難,出去也難,不像台灣的學校不斷降低原本就很低的門檻,進去容易,出去更容易。
評鑑解決不了台灣高教的社會主義心態與制度:大鍋飯、齊頭式平等、看年資。對於高等教育,彷彿不是種投資,而是種義務。這些沒打破,台灣的高教注定不會卓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